本文转自:南宁日报
动物致伤的急救必备小知识
◎ 张亮
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户外活动的增多,人们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,动物伤害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。了解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动物伤害,对于减少并发症、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常见动物伤害类型及特点
1.犬、猫类抓伤、咬伤:最常见的动物伤害之一,可能导致细菌感染(如破伤风)、狂犬病病毒感染等严重问题。伤口通常较深且不规则。
2.猫抓病:被猫爪划伤后可能引起局部感染,严重时可导致淋巴结肿大、发热等症状。
3.蛇咬伤:根据蛇是否具有毒性分为无毒和有毒两种情况。毒蛇咬伤可迅速对生命构成威胁,需要紧急医疗干预。
4.蜘蛛叮咬:某些种类的蜘蛛(如黑寡妇)毒液对人体有害,能引起剧烈疼痛、肌肉痉挛等症状。
5.蜜蜂蜇伤: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,即使是单一蜇伤也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。
二、应急处理基本原则
1.保持冷静
在遭遇动物攻击后,保持冷静至关重要。恐慌不仅会加剧出血,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。应迅速、小心地离开动物的攻击范围,确保安全。
2.立即寻求医疗帮助
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,无论伤口大小,都应立即联系医疗机构。如果可能,使用手机拍摄伤口的情况,以便医生远程评估病情。同时,记录动物的种类(如果已知)和攻击发生的大致时间,这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。
3.避免直接压迫伤口
除非伤口出血严重需要止血,否则不要直接用手压迫伤口,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污染。如果必须止血,请使用干净的布料轻轻按压伤口,并尽快就医。
三、动物致伤的危害
细菌感染:动物口腔中充满细菌,咬伤易导致严重感染。
病毒感染:如狂犬病,几乎致命,需要立即处理。
过敏反应:某些人群对毒虫叮咬极度敏感,严重时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、喉头水肿等。
毒素传播:毒蛇咬伤可能导致快速发病,需紧急处理。
四、常见急救误区
误区1:“小伤口不用处理”——即使轻微出血也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狂犬病等严重疾病。
误区2:用牙膏、草药敷伤口——可能刺激伤口或引发感染。
误区3:过分依赖“土方法”——如火烧蛇咬伤口、吮吸毒液等,不仅无效反而有害。
误区4:忽视破伤风预防——动物致伤是破伤风高危因素,应及时评估免疫状态。
五、预防胜于救治:安全与动物相处的守则
掌握预防知识能有效降低动物致伤风险:
1.宠物互动:不打扰进食、睡觉中的宠物;教会儿童正确与动物相处的方式;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和驱虫。
2.户外活动:穿长裤、高帮鞋,避免裸露皮肤;携带手杖“打草惊蛇”;避免在草丛、灌木丛中赤手翻动石块。
3.海洋活动:关注海滩警示标志,避免触碰不明海洋生物,准备醋用于水母蜇伤急救。
4.昆虫防护: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,穿浅色、包裹性好的衣物,户外活动后检查全身(特别是蜱虫易附着的部位)。
六、不同类型动物伤害的处理方法
1.犬、猫类抓伤、咬伤
初步处理: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交替清洗伤口约15分钟。
消毒: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。
就医:尽快前往医院接种狂犬疫苗,必要时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。
忌:挤压伤口、用嘴吸吮、敷贴草药。
2.蛇咬伤
保持冷静:避免剧烈运动,以防毒素扩散。
制动: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。
结扎:在近心端适当位置用绷带结扎(松紧度容1指),但注意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次,避免肢体坏死。
清洗: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。
记录:记录蛇的特征,就医时便于医生评估。
就医:毒蛇咬伤黄金救治时间为1—3小时,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抗毒血清治疗。
忌:奔跑、情绪激动(可加速循环),用嘴吸吮毒液。
3.毒虫叮咬
移除刺针:小心地取出毒虫留下的刺针或其他异物。
清洗:用肥皂水清洗伤口,并用冰敷缓解疼痛和肿胀。
观察症状:密切关注是否有过敏反应发生,必要时服用抗过敏药物。
就医:及时就医评估,特别是如群蜂蜇伤等情况时,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所有的意外伤害,但是通过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,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带来的影响。
(作者系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)
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